IASP优秀论文|王济武:集群式创新与欧亚大陆国际协作打印

发布时间:2017-08-16来源:启迪控股

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第33届世界大会围绕“全球化思维-为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链接创新社区”议题进行交流。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专家、学者、领军人物和科技园区管理者参加大会。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应邀在全体会议上作主题演讲,下述论文为演讲主体内容。

创新全球化的定义及对科技园区的影响

1、创新全球化的定义和发展特点


创新全球化是指科技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科技活动成果的全球共享以及科技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游戏规则在全球范围内日渐一致的过程。创新全球化具有促使全球创新体系不断扩张而最终实现创新规模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创新产业全球化、创新网络全球化、创新布局全球化、创新投资全球化、战略技术联盟全球化和技术贸易全球化。

与制造业全球化相比,创新全球化流动的核心不再是物质产品,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资源。创新全球化是科技的经济功能凸显所带来的新经济范式取代传统经济范式的产物。因此,生产力要素组合所围绕的不是物质,而是能够产生创新知识的有机载体——人。与制造业全球化不同的是,创新全球化围绕的主要活动是创新创业,而非物质贸易和物质生产,即哪里有新思想、新商业模式,资源要素便向哪里集中。

2、创新全球化对科技园区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创新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在实施再工业化,高新科技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点。在“创新全球化”的浪潮下,创新要素的跨区域、跨国流动日益明显,各国纷纷加入到全球创新网络中,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科技园区作为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代表、高科技产业的重要载体,它的国际化发展和跨国合作是国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主要推动力。从创新全球化对科技园区及科技产业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创新全球化促进科技园区及产业范式变革。创新全球化推动科技园区及产业创新,将开放的理念引入科技园的创新活动中,因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创新全球化形成了科技产业创新增长极,进一步解除了科技创新的内外约束,使科技产业创新与创新全球化接轨,并带来科技产业理论、模式以及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二是科技园的互动方式向网络化转变。当前,创新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系统日趋完善,使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园区可以通过全球网络来配置科技资源。借助全球信息网络系统,可以实现跨国或跨区域的合作,通过不断完善信息网络、提高从外界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网络化的科技产业合作系统。三是科技产业空间范式向全球区位转变。在创新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由关注对科技产业的“地区区位”转变为关注其“全球区位”。科技园区及产业发展使区位选择不再仅仅与产业规模、基础设施水平、生产服务水平相关,而是与利用全球网络所开展的科技资源合作及产业布局等密切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人们更加注重全球科技资源布局和科技产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等都将是考虑的重点因素。

图1 创新全球化对科技园国际化的传导作用

科技园区国际化的概念界定和合作模式

1、科技园国际化的概念界定


科技园区,在中国又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其英文名称是Science Park、High-Tech park、Technopoles等,虽然目前国际上对科技园区没有统一定义,但却有统一的认识:特指在技术创新、技术竞争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驱动下,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培育高技术企业和产业为内容,在地理上相对集中的高新技术群落。

科技园区国际化的概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园区本身的国际化,即科技园区发挥自身优势,在园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充分借鉴和吸收全球优秀科技园区的经验,遵循国际惯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科技园区内企业的国际化,即通过再造政府服务环境等途径,引导企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企业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三是科技园区产业的国际化,在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即将成为科技园区主导产业的趋势下,推动原有相关资本和技术实现转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产业的大格局与大体系中,促进科技园产业国际化。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取决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其他创新资源等多主体的资源能力,也表现出对于创新要素的构建、吸引和聚集的能力,这就包括了智力资源、创新环境、文化氛围、创新人才及资金和信息等多种要素的集合和培育。

2、国际化与跨国合作模式


从中国科技园国际化与跨国合作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向型经济引发的国际化模式。典型特征主要是从园区起步之日起,以外商投资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这也是我国高新区设立之初的主要模式,例如苏州高新区等。二是自主创新的国际化模式。园区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研发出国际领先的产品或服务,进而打开国际市场,通常该类型的企业其技术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较好,拥有的知识产权相对较多,通过技术的先进性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例如深圳南山科技园的华为与中兴。三是搭建全球合作伙伴网络的国际化模式。科技园区和企业采取广泛合作的方式,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搭建合作网络,在相关国家和区域设立其分支机构,从而实现其创新国际化的发展,如清华科技园。

图2 科技园国际化与跨国合作模式的分类

中国科技园区国际化与跨国合作概况

自1998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后来的中关村)获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技园被赋予“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功能定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科技园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其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为例,2014年实现外汇收入达4,272亿美元,占全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的60.5%。在产品国际化、要素国际化和组织国际化三个方面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

国家高新区积极鼓励企业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通过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出口,优化和升级出口贸易结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2,277.5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34.5%,同比增长16.9%。企业实现技术服务出口总额226.7亿美元,占全国服务出口比重达10.2%,同比增长达19.6%。

图3 2014年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出口情况

从要素国际化来看,国家高新区积极主动地集聚、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吸纳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和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营造全球创新成果、人才和研发机构云聚的良好氛围。截至2014年底,国家高新区内共有外资研发机构1,639 家,同比增加127家,外资研发机构成为有效配置国际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高新区内共有留学生创办企业26,969家,企业从业人员中有留学归国人员11.1万人、外籍常驻人员5.6万人、引进外籍专家1.4万人,国家高新区吸纳大量国际优秀人才就业与创业。

同时,国家高新区积极引进国际资本,企业通过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等方式吸引大量国际资金。2014年,国家高新区及其直属企业吸引外资实际投资额为70.1亿美元,同比增长5.2%,是全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增速的3.1倍。企业海外上市融资股本为375.6亿元,同比增长5.6%。

从组织国际化来看,国家高新区大力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生产体系、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支持企业通过境外知识产权申请、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2014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共设立境外营销服务机构3,392家,设立境外技术研发机构514家,设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365家。

同时,国家高新区企业所拥有的境外授权专利、境外注册商标分别为13,600件、34,895件。其中,内资控股企业拥有境外专利8,293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26,865件,共有206家内资控股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内资控股企业境外知识产权数量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均超过60%。

专栏-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化概况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在科技园“引进来”方面,中关村的质量明显提升,一批国际化顶尖创新资源被“引进来”。过去两三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谷歌原副总裁雨果·巴拉、微软原资深全球副总裁张亚勤等业界顶尖人才相继加盟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助推中关村企业国际化。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达到99家,包括英特尔、微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西门子、三星、埃森哲、惠普、索尼等大批跨国科技公司,中关村示范区对跨国巨头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吸引全球风险投资方面,根据安永全球风险投资集聚地排名,北京及中关村吸引全球风险投资额排名居第2位,吸引风险投资77.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旧金山湾区。2014年,中关村企业吸引风险投资额占全国的41.2%。

在科技园区“走出去”方面,中关村科技园区亦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中关村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31.3%,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欧美日专利申请量为2340件,同比增长21.1%,其中获得欧美日三方专利授权量490件,同比增长14.8%;企业PCT专利申请量2394件,同比增长24.8%。截至2014年年底,中关村企业累计形成国际标准174项。通过积极开展全球布局,中关村企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加速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同年,中关村科技园130家企业在境外设立了571家分支机构,同比增加17家,小米、百度等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和延揽海外人才;中芯国际、碧水源、网秦等企业与高通、ARM、施耐德等跨国公司深入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启迪控股国际化与跨国合作实践

1启迪控股国际化与跨国合作的概况


启迪控股(成立于2000年7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8月的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是一家依托清华大学设立的综合性大型企业,是清华科技园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单位,是首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单位。公司控参股上市及非上市企业200多家,管理总资产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作为启迪控股的旗舰产品,清华科技园(TusPark)是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大学科技园,园区总面积7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1200家。目前,清华科技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总部、中国科技企业总部和创新创业企业的聚集地,是清华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园行业的知名品牌。

启迪控股在成立之初,就将“国际化战略”摆在包括“支撑平台战略”“辐射发展战略”三大战略的首位,而且在大力提升清华科技园国际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也很早就开始了战略布局。经过21年的发展与探索,启迪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园开发与运营经验,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积极推动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有机互动,成功构建起辐射全球的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创新体系,在中国和全世界布局了134个科技创新基地,其中有40个科技园,30个科技城,另外还包括近73个以启迪之星为代表的孵化器。同时,启迪还与埃及、泰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蒙古等国家的政府、大学、科技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比如与埃及通讯与信息部签订科技园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泰国科技部国家创新局围绕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在线教育等领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巴基斯坦国内科技大学签定合作协议,计划在巴基斯坦建立“一带一路”首家科技园等。

图5 启迪控股科技园、科技城在中国及全球的分布

表2 启迪控股国际化与跨国合作历程

2、启迪国际化特色与跨国合作模式

(1)启迪国际化特色

启迪的国际化进程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启迪充分寻找此次危机中的机遇,一方面瞄准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跨境并购等手段,推动双创、投资新经济;另一方面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科技园创新基地建设、启迪旗下产品输出、咨询运营服务等方式迅速拓展市场,积极搭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

(2)启迪国际化合作模式与路径

合作模式:
搭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启迪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运用,顺利实现全球范围内各创新基地的衔接、互动和共享,构建起覆盖全球的科技创新网络。截止到2015年底,启迪以孵化器、科技园、科技城等业态在中国和全球布局了134个科技创新基地,已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和APEC的多个国家实现布局,在美国、韩国、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化的孵化网络基地群。

具体路径:
- 规划、咨询和运营服务。依托启迪在科技园、科技城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方面积累的21年经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从规划设计、产业定位、运营管理、融资招商的全产业链服务。比如,启迪承担马来西亚宏愿谷科技园(MVV SP)的战略规划任务,重点围绕马来西亚宏愿谷如何对接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如何确定宏愿谷科技园总体目标及产业发展定位、如何搭建创新体系等事关科技园运营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咨询服务。再比如,启迪受埃及BUE大学委托,通过承担《BUE大学科技园建设可行性研究》课题,为该科技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全面的咨询与顾问服务,提升了BUE科技园在促进埃及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上的引领示范效应。



- 跨国并购合作。启迪的战略构想是完成百亿级的跨国并购,比如同像霍尼韦尔(世界500强)这种代表新经济的企业积极洽谈,拟在城市及产业数字化升级、节能环保、技术孵化加速等领域开展合作,为启迪跻身世界级的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 产业、产品合作。启迪旗下启迪桑德、清华阳光、亚都环保等一批科技实业公司随着孵化器、科技园等创新基地“国际化”加速推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洽谈,在垃圾和水处理、太阳能发电、空气净化器等领域应用其产品和技术,提高科技园整体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图8 启迪国际化战略示意图

国际化与跨国合作存在的问题、风险与对策建议

1、主要问题与风险

中国科技园区国际化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缺乏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这是中国科技园国际化所面临的最大瓶颈。目前科技园区及高新企业,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只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园区海外拓展、企业的跨国并购等领域都面临较大困难,很难有效实施国际化战略。二是缺乏清晰的国际化战略路径与目标。近年来,中国科技园国际化实践中,有部分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不仅没有获得预想的收益,反而付出巨大代价,其原因是企业缺乏明确、符合当地国情的战略路径与目标。三是国际化软环境有待改善:(1)公共服务有待提高。信息渠道的不畅对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形成极大阻碍,企业海外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较慢,缺少了解当地市场、政策、资源的有效途径。对于这些共性需求,依靠单个园区或企业难以独自完成,急需通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来有效解决。(2)政府支持力度仍需加大。对于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支持方面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参加海外展览、展示、交流活动是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对于层次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展会,在费用支持补贴、展会组织引导等方面仍需加强。

科技园区国际化过程中常常面临投资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政治因素。科技园区国际化和跨国合作最难应对的是东道国政府的阻碍。不管其出于什么目的,一旦态度是歧视、遏制时,高新园区和企业在海外立足都很困难;二是法律和行业标准。科技园区和相关企业比较担心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东道国的法律和行业标准差距甚远,使得园区和企业海外拓展极为困难。三是文化因素。包含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国外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可以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四是管理因素。中国科技园区和高新企业由于自身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东道国的竞争环境,这对园区和企业都是相当痛苦的。同时,适应能力和本土化能力,对其生存与发展也极为重要。

2、对策建议


扩展国际化视野。在新形势下,国际化视野对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无论是从产业链前端的技术创新研发、园区规划设计、产业发展定位,还是到产业链末端的园区市场拓展、实体产品输出,都需要企业将自身置于全球的坐标体系中去思考、研究、比较和认识。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要明确战略目标,围绕如何提升企业的发展品质、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等方面多下功夫。

构建国际化人才工程。一是“筑巢引凤”,吸引回流。要建立全球化的企业人才库和国际人才市场。充分利用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等多种渠道来吸引、招聘现有国外企业人才。二是发展市场化人才中介机构,吸引国内外的国际知名人才进入我国海外科技园开展创新活动。三是制定有助于人才成长与有利于海外科技园自身发展的高级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重点要加强国内和留学人员在孵化器服务、知识产权交易与保护、投融资等专门领域的培养。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一是积极搭建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帮助园区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营造国际化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机构,积极引导和推动技术转移交易、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平台的建设,形成科技园国际化良性发展的生态圈。二是在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重点领域,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与措施,快速提高园区企业的国际研发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积极营造国际化氛围。一是充分与媒体合作,提升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利用博鳌论坛、达沃斯论坛等重要契机,积极进行宣传,并在国际展会会刊及国际重要产业媒体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二是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园之间的交流合作,更新园区发展理念,及时了解科技园区发展趋势及动态,以便学习和借鉴世界同行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